扫一扫!关注二维码

心理咨询常见问题指南

作者:admin 来源: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日期:2014-01-08

1. 什么是心理咨询

预约——
咨询前请事先预约会谈时间。与咨询师协商彼此适合的时间进行咨询,可以避免您的时间浪费。
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,也应该获得报酬,如果您需要心理咨询,请按标准付费咨询!

赴约——
在会谈时间确定后,请您准时赴约。准时赴约,不仅是对咨询师尊重的表现,也是您认真对待自己及自己的问题的标志。这也是咨询师判断您是否适合接受心理咨询的评价指标之一,有时,甚至可以预估您后可能取得的效果。
另外,因为心理咨询是以"租用时间"的方式提供服务的,即使您迟到,咨询师也将要求您按照约定的时间付费,您的迟到将给您带来诸多损失。当然,也不必到得太早,即使您提前到达,会谈也仍将在约定的时间开始。通常在约定的时间之前5分钟左右到达比较合适。

准备——
首次会谈没有特殊要求,并不要求做特别的准备,尽可能真实客观就可以了。心理咨询要求来访者在会谈中,尽可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(我们重视的是真实性而不是全部性),您可以做必要的隐瞒,比如,您可以使用化名、您可以隐瞒其他当事人的名字、您可以隐瞒自己的工作单位。咨询师会尊重您的隐私权。但您尽量不要做不必要的虚假陈述,比如,修改事情的真实经过、修改问题的客观性、修改自己与其他当事人的真实感受,等等,否则可能会妨碍咨询师对您的问题做出判断。

了解——
首次会谈,咨询师通常会先做一个结构化的工作,即,咨询师要讲清楚保密原则及其局限性,要对心理咨询的性质、工作方式以及咨询的流程等有关事宜向来访者做一介绍,让来访者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。

评估——
首次会谈,是心理咨询的初步评估阶段,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:
a.初步的诊断,需要判断是否有重症精神障碍,比如,重度精神分裂症等,这种情况应该寻求药物治疗,通常不是心理咨询工作的范围;
b.确定来访者的咨询目标
c.确定来访者"是否适合接受心理咨询?",如果适合接受心理咨询,采用什么方式的心理咨询比较合适,与咨询师确定咨询目标。

判断——
在初步评估结束之后,咨询师将对您的问题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,这些判断包括诊断、咨询的大致效果等。

协商——
然后,咨询师将同您一起协商以下一些具体问题:
a.什么时间进行咨询?
b.关于咨询费用;
c.付费方式;
d.关于失约、迟到、意外、请假等情况的处理。

协议——
通过上述的评估、判断与协商,就形成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一个咨询"协议"或者"合同"。这种协议或合同,通常有口头协议和书面协议两种形式,由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采取那种形式。一旦协议形成,将要求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认真遵守,意味着咨询师将陪同来访者一起走过来访者对于自我探索、自我发现、自我成长、自我超越的心理历程。

注意——
由于心理治疗是一个以来访者为主的一个自我发现、自我更新的过程,需要来访者自己具有比较强的求助动力、并愿意为此做出持续的努力。因此,请家长或朋友在来访者知晓来访意图、征得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,陪伴来访者前来就诊。请勿使用欺骗、隐瞒等方式迫使来访者前来咨询。


2.《心理咨询》的四个不等式
社会的进步,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,许多人萌生了主动求助心理医生的愿望。但不少人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,对心理医生产生一些曲解,而使"心理瘀积"得不到很好的疏导。


心理疾患≠精神病
 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新兴学科,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。来询者每见左顾右盼,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,在医生反复保证下,才肯倾吐愁苦;或是绕了很大圈子,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。因为来咨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当作怪人。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,在医生看来往往就是大众普遍存在的心理症结。医生不以为奇也不会笑你,并为你保密。因而咨询者丢下包袱、充分信任医生是诊疗的关键所在。在心理学界常引用这样一则故事:一对西方男女青年约会,男方迟到了,当问及原因,自陈看心理医生耽搁了时间,女方不但不责怪,反而更欣赏他,因为一来表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,二来他有向上的精神,有改变生命质量的强烈愿望,不愿混混沌沌虚度一生。在我国,同样的情形,女方则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,会不会遗传,我还跟他谈下去吗等问题。
  

心理学≠窥见内心
 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不期而遇,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医生,就让他算一算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。其实许多来询者也有类似的心态。他们不愿或羞于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吐露出来,在他们看来,反正你是心理医生,简单说了几句,你应该能猜出我心中想些什么,要不你就没水平。可心理医生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,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及规律,对咨询者提供的足够信息(病史)进行合理分析,再进行认知和行为、心理治疗。详尽地提供病史,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,才能保证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,否则治疗就会南辕北辙。
  

心理咨询≠做思想工作
  咨询者另一个极端的认识,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,无非是讲大道理。一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来就诊,家人反对并干涉:你就是想不开,想开点就是了。病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,内心绝望,从而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。其实,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一门学科,有着严谨的诊疗程序。思想工作者是说服对方服从、遵循社会的意识形态、道德标准、社会规范及集体意志。心理咨询则是运用咨询技巧、心理分析等手段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,予以诊断治疗。医生持客观、中立的态度,而不是对来询者进行批评、教育。医生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、好恶强加给咨询者。还有一些心理疾病是在脑内一些生化物质改变的基础上发病,单纯心理疏导是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的,需要结合药物治疗,如治疗内源性抑郁症,决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取代的。


  心理医生≠救世主
一些来询者把心理医生当作"救世主",把自己的所有心理"包袱"丢给医生,好象心理医生应无所不会、无所不能,好似一个开锁匠,什么样的"心结"一下都能打开,而自己不须内省、不须努力、不须承担责任。常常来诊一两次,没有达到所希求的"晴空万里"的心境,便没了下文。要知道心理医生只是起分析、引导、启发、支持、改变认知、助咨询者人格成熟的作用。另外,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,心理疾病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联,就像一座冰山,积封已久,没有强烈的求助、改变愿望,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,是难以冰雪消融的,所以来咨询时应该有打"系统咨询"的心理准备。"救世主"只有一个,就是自己,只能改变自己、战胜自己、再塑自己,终才能超越自我。而把自己完全交给心理医生,是推卸责任的表现,只会一事无成。